熙宁九年1076年
东坡在中秋夜里通宵畅饮 大醉
同时想起了在济南的弟弟子由 就写下了这首名篇
原来写中秋的诗词非常的多 东坡的〈水调歌头〉却是最为人所喜爱
因为他不只文辞优美 情意跌宕有致
更重要的是他传达了一种很温煦、而充满希望的情怀 宽慰了许多离人的心情
当我们读这首词之前 我们需要注意三个地方
第一 这首词用的词调是〈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之前我们也介绍过 它是隋炀帝为那些劳工所谱写的歌曲
原来是一个很悲伤的乐曲
东坡以这样的词调为词 他的心情就可想而知
第二 东坡一直以来不喜欢喝酒
他〈书东皋子传后〉也说过了 予饮酒终日 不过五合 天下之不能饮 无在予下者
但是为什么今天晚上却是欢饮达旦大醉呢
真的是欢饮吗? 这个是我们要注意的
第三 词最后说了 要「兼怀子由」
是附带地怀念子由吗? 我相信这个实不是真的是他的实情
「怀子由」可能才是这首词的创作主因
东坡与子由已经五年不见
当初自请来到密州 以为可以跟弟弟重逢 没想到事与愿违
心情的苦闷、郁闷可以想见 尤其今天(是)中秋良夜「每逢佳节倍思亲」
东坡思弟的情怀无法宣泄
所以就借酒浇愁、以这种哀伤的乐曲来抒发情事 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这首词写中秋欢饮达旦大醉的逸兴以及感性
后篇就写到因景即情 写到兼怀子由的情事
由望月兴感写到怀念子由 表达了时间推移、空间契阔的一个主题
前面的〈永遇乐〉 月亮与人的关系还不够明显
这首词是融合了月亮跟人情 有更高旷的一种表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当然东坡所探问的不是外在的知识──月光什么时候出现
也不是纯然的最终的一种狂想 而是一直潜伏在心里面的 一种生命存在的一个问题
不是「天上的月宫今天晚上是怎么样的情景呢?」 所以说他东坡所追问的不仅仅是实际的时间
「何年」指的是月亮何时诞生 而真正想了解的应该是 天上的时间会是怎样的存在型态
「人间」与「天上」应该是相对的情境 「人间」呢代表有限、变化是它的本质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 是人生难免的一个事情
而「天上」相对而言就代表了永恒 那里没有烦恼的理想世界
所以东坡因为经历了太多的苦闷、太多苦恼了 所以生出这样的奇想
是否能够脱离了凡躯、乘风归去 就能够住在那永恒的境地 从此得到真正的自由、再没有烦恼了?
但是在这个时刻东坡的理性就出来 他随即就意识到 「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那美丽的天上世界有比人间更难忍受的事物 那是绝对的凄冷 教人如何能承受得了呢?
李商隐不是有一首〈嫦娥〉诗吗? 他这样写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得到了永恒的生命 可是在广寒宫里过着是永恒孤独的生活 这值得吗?
东坡终究对人间有很深刻的爱 无法采取逃离的方式
因此他就打消了那种不切实际的那种想法 重新审视眼前的美好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月光上开怀畅饮
最后有月相邀而共舞、摆弄着清丽的人影
这快乐的情境哪里像是人间? 这简直就是天堂一样!
东坡以为人间就是我们唯一的生存处所
怎样逃避也逃避不了 倒不如积极地、欢喜地去接纳它
真正的自由不在外面 而在你的心里
如果人能够保持精神的自由 人间也是天堂
一直以来东坡就有着相当强烈的入世情怀 当遇到人生挫折的时候 他可以藉儒家、佛家、道家的思想
或者凭着他天纵的才华、丰富的学识、宽大的怀抱
化解人间的苦闷 表现为旷达的人生观 但他从不曾想过真正去飞升远隐
人世间终究是他的福地 能安心于此就是他永恒的家
东坡这个晚上 借着酒意抒发奇想 表面看起来好像过了一个还不错的佳节
可是当夜深人静 面对清冷的月色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东坡再也无法隐藏心中的一个痛楚了
一夜将尽 月亮随时在随时间在转动 低低照着通宵未眠的东坡 他不禁去问:
月亮不应该对人有怨恨的 但为什么偏偏在人离别的时候特别团圆呢? 月圆而人不圆 多么令人惆怅
欧阳修也说过了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明月无情 常照离人 怎不教人生恨呢?
东坡将自己的恨意说成月亮有恨 其实是他个人对情的执着 对明月又有何关系呢?
然而人如果完全沉溺在这种负面的情绪中 那是很痛苦的事情
想到这里的时候 接着东坡就稍稍缓和了情绪 甚至用比较理性的一种方式去思辩、然后参透出一番道理来
以化解因为时空相隔而带来的悲慨
就是他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无可避免地会有悲欢离合的情况 而月亮总是循环着阴晴圆缺的现象
世间的事物都有它的相对性 很难配合得那么完美 当然有不可填补的一个缺陷
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如此 我们又何必耿耿于怀、执迷不悟呢? 我们唯一能肯定的就是人间情谊
人间情谊是苏东坡的生命力量的重要来源以及支撑
当中尤其兄弟之情 尤其有和缓、互补、平衡、以及拉拔的作用
做为兄长的苏东坡 他自觉地意识到兄弟俩血脉相连、心灵相通
不能让一己的情绪 影响了他的弟弟
他不能消沉 必须要扮演一个积极、指引的角色
因此每当想起子由的时候 一种很刚健的意念、自我提升的力量 不时就从东坡的心里会萌生
而展现在东坡的文学里面 也往往因此就多了一种比较峻拔、高朗的意境
两兄弟彼此扶持成长 他们的精神世界是息息相关、彷佛连成一体
要认识苏东坡的生命历程 或者他的文学的一种进境
不能忽视了一方面对另一方面的关怀、及其带来的影响
相对地要了解子由也应该是这样
所以这首词我们不要忘记 他最后是要兼怀子由 这是要送给子由的 所以就有这种读者的考虑
那今夜呢人虽千里了 只要彼此健康无恙 东坡说了 他就看着共同看着明月
那么美丽的月光 就是照辉着人间情爱的一个共体
人就可以借着月光 知道彼此的心意
这个情感就会跨越时空、彼此得到慰藉
东坡在这个地方为天上的明月赋予了很深刻的意义
原来月光不会再是冰冷、孤绝的世界 而是人情相亲的地方 充满着温馨、美好的感觉
东坡带领我们呢 就走出了一般歌词的那个闺帏世界
跳出了很幽微、细致的 回荡的旋律
让我们要远眺夜空、飞越想象 用情来体会 感受更久远、宽阔的时空世界
如此呢我们就能够释放固守在一个地方 狭义的、浅狭的心思 得到心灵的安顿
东坡在这首词里面 融合了理性与感性
由感性的激问到理性的安顿 文辞跌宕抑扬 意境就非常地婉丽清远
这可以说是东坡「诗」跟「词」的最佳的结合
那词填作到这样的地步 已经打通了诗词的界线
指出向上一路 提升了词的语言、还有情意的境界
我们总括而言 看到这个东坡的〈密州词〉
由「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江城子〉 那一首所表现的凄婉
还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一首的那种雄豪 最后发展到〈水调歌头〉的清旷
那我们可以充分看到 东坡如何以理来导情、自我纾解的一番努力
东坡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如果我们仔细去读这两句 就会发现那里面只有妙理存乎其中
我们随着月转动的生趣
但是人不离人世 但飞扬的心意是随时可以溢出我们的身体之外的
要了解东坡词以及他的诗、 文、 书、 画 甚至他的人生意境 需要把握这个要领
那如何在时空流转之中得到心灵的安顿呢? 身心的安定呢? 一直都是东坡的生命课题
早期的东坡词 已有了初步的解答了
可是人生多变 东坡日后如何面对、怎样化解 而有更圆融而成熟的体验呢?
那在密州以后 东坡的徐州词、黄州词又是另外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