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各位同學我們進入第三個問題,就是在孔子的思想
世界裡面啊,人與自然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這個問題 對於
21 世紀深處氣候劇變
的這個新時代 的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有啟發
我們知道從春秋以來,遠古中國文化
就是一個農業的文明 我們可以說,受到中國文化所
洗禮的每一個人的血液裡面 都流著農民的血液,那麼他們的內心
都是潛藏著一個農民的靈魂,但是傳統 中國農業文化最寶貴、
最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 主張人文秩序與自然秩序要處於
和諧而不是對抗的關係,我們在這個圖片上看到的
桂林山水,看到這一個漁民
這個劃著船,那麼他的船上幾隻鸕鶿,那麼這一幅的畫面
可以具體額外地顯示傳統中國 農業文化裡面,人文秩序與自然秩序的相協調
在孔子思想裡面呢,人與自然的關係是
具有連續性,也具有一體性 我們首先講連續性。
孔子講「仁者樂山 智者樂水」,那麼孔子
告訴我們,在 自然的山水情境裡面,我們哪,要
善於讀入仁與智的道德的意涵
這個就是我講的,人與自然在孔子的思想裡面具有連續性 的意思。
那麼孔子主張人與自然 要互相融合,人悠遊於大自然之中
與大自然共生共感,對大自然充滿著孺慕之情
不僅如此,更重要地 人啊,應該順應自然,而提昇我們每一個人的
道德的內涵與修養,因為在孔子看來,自然雖然
不講話,孔子講天何言哉,四時行焉
百物生焉,這個自然啊,潛藏的雖然 不講話,但是它潛藏了好多的意義,信念
和價值,這一種意義、 信念和價值其實都已經
內建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因此我們要善於
讀取自然所給我們啟示的這些 意義、
信念與價值,來提昇我們 生命的境界,我所謂
孔子主張人與自然有其一體性 是這樣的意思
在孔子看來,人和自然都有一個共同的 本質,這個本質就是仁這個字
孔子和許多學生有一場
對話,那麼在這一場對話裡面呢,孔子的學生之一
曾子,因為其他的學生有的要做大官啊,有的要做
這個司禮啊,就是政治的場合的這個
的各種職責,但是孔子呢,並 沒有那麼讚賞,《論語》原文說啊,夫子哂之
那麼到了曾點的時候啊,曾點說啊,他很慚愧
沒有什麼特別的志向,他只想啊,暮春三月那麼
跟幾個小朋友,幾個大人到沂水去
這個洗洗腳唱唱歌,詠而歸
那這個孔子啊,不禁脫口而出,吾與點也
太棒啦,卡拉 OK,孔子也要參加。
那麼在曾點的境界裡面,這個 人與自然不存在著主客對立的緊張關係,這與
近代歐洲文化的浮士德精神恰恰相反
在中國文化裡面,我們只看到一種物我一體的和諧感,我們知道
從公元第十世紀以下,這個宋明理學家對這一個
所謂曾點境界啊,不勝其嚮往之情啊
那麼剛才我講的那一段對話,出自論語 先進第
26 章,這一章是論語裡面 最為精彩深刻地啟示我們
人與自然應有什麼關係的這個一個重要的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