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着前边的内容继续讨论:问卷主体的设计。
对态度观点的测量, 通常会采用指标题,我们专门讲过大家已经熟悉对吧?
指标就是,使用多道访题测量一个变量。
每道访题或者每一组访题,测量变量的一个维度。
看例子,ADL我们曾经见过,对吗?
您的健康状况是否限制了您的这些活动?如果是,程度又如何?
这里一共有十三个指标,我就不具体念了。
为了方便测量某个程度,通常采用量表题,
也是运用多道访题测量一个变量,不同的是:不是关注变量的不同维度,
而是侧重于变量某个维度的程度递进。
看例子,下面有一些对人们精神状态的描述,请您根据您最近 一个月的情况填写:您多久感到了什么什么什么……
这是测量抑郁的,你们自己也以测量一下,最后一项是最严重的,包含了前边的五项。
一般感到沮丧的人,不一定感到精神紧张,感到精神紧张的人不一定感到坐卧不安。
坐卧不安的人,一定会感到紧张也一定感到沮丧,对吗?
这是从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角度看访题选项的
构造。在间接测量中还有一些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是同学们需要知道的, 就是虚拟情境锚定法。
对于一些非普遍的情境,人们只能依靠想象,因此呢,可以设计虚拟情境。
Gary King等学者就提出了“Anchoring Vignettes" (虚拟情境锚定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用来测量观念、态度, 也用来测量行为。
比如,社会距离量表,就是典型的运用了虚拟情境锚定方法的量表。
了解了在问卷中访题要问什么, 也了解了怎么问,是不是就可以动手构造访题了呢?
不急,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访题构造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比如说,选项的呈现形式、访题- 的格式。
经验上无论是题干的构造还是选项的构造,目的都是为了便于访问、减少误差。
因此,选项的排列,需要尽量的一目了然,避免混乱。
选项的混乱,会让访员思路混乱, 更会让受访者感到混乱,应答显然也会混乱,
如此,就会增大访问的误差。在选项中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跳转,
跳转涉及跳转的路径,如果一份问卷的跳转路径混乱不堪,
显然不可能让访员清楚,也不可能让受访者清楚。
不仅会因为混乱的造成误差,也可能会因为混乱造成漏问、错问进而带来更大的误差。
此外,还有一类特殊的呈现形式, 就是访题与选项分别作为一个矩阵的行标题和列标题,这就是
这就是矩阵题。矩阵题,通常为内容相近、选项一致的一类访题组合。
采用矩阵的方式呈现,
目的还是为了清晰,便于访问,便于应答。我们来看例子:5.1.9, 过去一年来,您有过以下的经历吗?
这是一类访题,把它们搁在一块,受访者不会有心理负担, 也不会造成头脑转速过快,因而头脑
过热。有时候人的脑袋与计算机一样,CPU过热就容易出现麻烦。
如果来回折腾,就很容易造成CPU过热,
造成受访者拒访。除了访题的格式、选项的呈现以外,
在访题构造中还有一些常见的问题,可以与同学们分享,给同学们一些提示。
在题干的构造中,题意要明确。
题意不明确的题干,是无法获得准确的应答的,比如:您什么时候吃饭呀?选项要求
记录时间。这道访题看起来明确,实际上却很不明确。
大家说说看,吃什么饭呀?吃早饭、中饭、晚饭、夜宵?
有的地方一天吃六七顿啦,问的到底是什么饭呀? 这就叫题意不明确。同样要避免的是题意过于深奥,看例子:
您是否赞成自由主义的政治主张?问谁呢?
问我可以,我答的出来,如果你问的是某位老农,对他来说就太深奥了。
访题设计中的问题, 绝不仅仅止于这些,如果能够善于在工作中、练习中积累经验,就可以
避免不必要的误差。进一步看例子:多重题意,
也是访题中常见的问题。初学访题设计的人,总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问
更多的问题,难免出现多重题意的问题。比如: 您如何评价北京大学的后勤服务和教学管理?
和教学管理?这就是典型的多重题意的题干。
如果受访者作答,真的不知道评价的是教学管理呢?还是后勤服务?或者两者都是?这就叫
多重题意。还有一类问题:选项不完备, 这是封闭选项中常见的问题。
比如:您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获得过哪些奖励? 选项中只有三项:国家奖学金、五四奖学金、方正奖学金。
显然这三项不能覆盖北京大学的所有奖项, 这样一些获得了奖项的同学,却不在这三项之列的
有选项不完备就有选项重叠,选项之间的内容有交叉,甚至完全重叠,这些
都是封闭访题的选项构造中需要回避的问题。
访题制作中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需要同学们在练习中去慢慢的积累经验 ,有什么问题 请大家在讨论板上提出来。
为了帮助同学们能够在访题制作中迈开第一步,下边我们讨论常用变量的访题制作。
第一,年龄是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的变量。对年龄的提问,适宜
直接提问出生年、月、日,依照研究的目的,确定精确度。
一般研究,到了年也就够了,要求到月、到日的比较少。
如果受访者是老年人群体, 那还需要自备一份生肖与年月的对照表。
第二,性别也是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的变量。
通常呢,不需要提问,直接记录就好。第三,婚姻状态,这是一个提问有技巧的变量。通常,
也是直接提问比较合适, 常用的选项有:“未婚、同居、已婚、离婚、丧偶”,也可以
用这些选项进行组合。什么叫组合呢?比如,丧偶,就有两个组合,初婚丧偶和再婚丧偶。
再比如同居,就有三个组合:未婚同居、离婚同居、 丧偶同居,比较复杂了对不对?
选项要不要搞这么复杂?还是要看研究目的。
第五,受教育程度,我们已经多次用到这个例子了。
归纳起来需要根据研究变量来设计访题,比如,要么问受教育的年限,
要么问到目前为止获得的最高学历,如果有需要还可以问是不是在职接受学历教育。
第六,收入与支出。如果无需了解收入的来源,就可以采用
逼近法提问,什么叫逼近法呢?举一个例子,设定一个中间数,
预估北京市的家庭平均收入是人民币5万元,把前后的间隔
做好设计,采用一定的规则。比如:以1万元为 间隔起点,按照倍数从平均数开始加减,这样呢,
就得到了一个区间内的若干个点。
假如,我们按照1万元的1.5倍开始加
1倍开始减,加减一次那就得到了4万元、5万元、
6.5万元三个点,依此类推,就可以得到若干个点,这就是提问的依据。问法是:比如说,
您家去年一年的家庭总收入大概是5万块钱?
受访者就会说:“哎呀!可能还不是这个数呢!”那就接着问:“比5万多还是少?”
受访者说:“比5万多吧!”那就再接着问: ”比6.5万多还是少?“受访者就说:”啊!比6.5万要少!“
那最后确问:”6万还是5.5万?”
这样,依此类推,就可以获得一个相对准确的数,这就叫逼近问法。
逼近法,能问到粗略数字中最精确的数字。
有的同学说:“老师我能不能直接问啊!您家去年的收入是多少?” 不是不可以,受访者可能会随便给你一个数字就打发你了。
如果需要了解收入来源,那就可以先采用逼近法, 询问总收入,再询问收入的来源。
同样呢,支出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提问方法,在不少调查中采用了记账方法,
不一定是一个有效的提问方法。第七,职业,在讨论开放式选项的时候,我们已经讨论过了。
通常呢,不宜直接问在做什么,而是采用三段式,理由已经讨论过了,在这里就不重复了。
问卷主体的讨论,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