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和“生命之树”为主线,将重点介绍达尔文演化理论的要点,以及后人对达尔文理论的修订、补充和完善;介绍一些推动生物演化的主要力量,如遗传变异、自然选择、中性选择、遗传漂变等。同时还将介绍生物演化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很多实例对从远古的化石到现今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从生物的形态改变到遗传物质的变化、从生物分子的起源到人类的起源等现象和问题进行解释。本课程将以大量的事实告诉大家:生物演化不仅仅是理论,而且是事实,它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本课程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和“生命之树”为主线,将重点介绍达尔文演化理论的要点,以及后人对达尔文理论的修订、补充和完善;介绍一些推动生物演化的主要力量,如遗传变异、自然选择、中性选择、遗传漂变等。同时还将介绍生物演化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很多实例对从远古的化石到现今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从生物的形态改变到遗传物质的变化、从生物分子的起源到人类的起源等现象和问题进行解释。本课程将以大量的事实告诉大家:生物演化不仅仅是理论,而且是事实,它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4.9 (109 ratings)
From the lesson
第3讲 达尔文演化理论的修订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时,人们对物种性状在世代之间传递规律的认识是错误的,达尔文也不能幸免。因此在达尔文生物演化理论中遗传机制是错误的。随着孟德尔遗传学的再发现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遗传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就有了对达尔文演化理论中错误内容的修订。德国科学家魏兹曼(Weismann,1834-1914)对达尔文演化论进行了第一次修订,他还提出只有germ cells(生殖细胞)负责生殖,它不受环境、学习以及你形态改变的影响的;,而somatic cells(体细胞)执行身体的其他功能,它们有可能在整个生物成长发育的过程当中发生改变,环境会刺激它一些改变,但是这一改变是不可能遗传到下一代的;他甚至用实验来证明后天获得的性状是不可能遗传的。他特别强调自然选择,认为生物的所有性状都能归结于自然选择。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知道了遗传物质及其复制的机制,也就知道了遗传变异的机制。20世纪50年代研究生物演化理论的先驱们,如Sewall G. Wright (1889-1988)、Ronald A. Fisher (1890-1962)、John B.S. Haldane (1892-1964)、Theodosius G. Dobzhansky (1904-2005)、George L. Stebbins (1906-2000) 等将遗传学和统计学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研究演化,开创了群体遗传学,并研发出各种模型来定量地“测量”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个体的迁徙、遗传漂变以及交配系统对生物演化的具体影响。人们将这些科学家对达尔文演化理论的修订成为第二次修订。